定州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在市人大代表中开展扶贫济困活动的
实 施 方 案
(2010年6月23日定州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扶贫济困是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弱势群体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和谐定州,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在市人大代表中开展扶贫济困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以关爱弱势群体为重点,通过全市人大代表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扶贫济困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努力营造扶贫济困、团结互助、奉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市“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二、活动实施主体、对象和步骤
(一)帮扶主体
定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二)帮扶对象
定州市困难家庭、贫困学生和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
(三)工作步骤
1、调查登记阶段(2010年6月23日至6月30日)
每名市人大代表要在走访选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帮扶对象(每个代表帮扶一个贫困家庭、一名贫困学生和一个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其中,领导干部代表帮扶对象与市委确定的帮扶对象不交叉)。以代表小组为单位,建立帮扶对象联系花名册,花名册上要写明帮扶对象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职业、家庭状况等内容。帮扶对象联系花名册于6月30日前报到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室。
2、开展活动阶段(2010年7月1日至10月31日)
人大代表要从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全方位做好弱势群体的扶贫济困工作。重点从八个方面进行帮扶:一是政策帮扶。及时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二是思想帮扶。通过谈心、交朋友、拉家常,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创业帮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智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帮扶对象找准创业致富路子;四是就业帮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帮扶对象掌握一项生产技能,尽量就近联系一个就业岗位,实现家庭人均收入逐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对需要外出务工人员,积极提供信息;五是科技帮扶。为帮扶对象搞好科技指导和服务,促进增产、增收;六是助学帮扶。对子女在校读书的帮扶对象,建立长期助学计划,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困难家庭助学措施,使其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七是资金帮扶。帮助帮扶对象多方筹集资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尽快解困和脱贫致富;八是爱心帮扶。人大代表定期到结对帮扶的困难家庭慰问,及时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对家庭成员患重病的帮扶对象,要帮助他们解决看病就医问题。
3、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室对各代表小组和人大代表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内容:是否建立了帮扶对象联系花名册;是否建立了相关资料库;是否每位代表都参加了扶贫济困;是否组织开展了各项扶贫济困活动。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代表小组要重视扶贫济困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形成扶贫济困的长效机制,切实抓紧抓好扶贫济困工作,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发动到位、帮扶措施到位。同时,代表小组组长、优秀人大代表要带头开展扶贫济困工作,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大力营造氛围。要利用会议、宣传栏、板报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使大家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从而自觉响应号召,积极主动参与。此外,要善于动员和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济困,实行定向帮扶,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3、注重实际效果。帮扶过程要抓住重点,培养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要建立帮扶档案,每次活动要做好详细记录,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
4、建立长效机制。人大代表要把扶贫帮困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真抓实干,把扶贫帮困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拓宽帮扶内容,提高帮扶效果,形成一个长效、稳定的机制,为每个贫困对象建立档案,准确做好统计登记,实行动态化管理,使扶贫帮困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